篮球里的量化分析(一)
时间:2014/8/12

 

    量化交易起源于美国,这绝非偶然。一方面美国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另一方面美国人似乎天生长了一颗量化的头脑。
    以篮球运动为例。NBA把一切能量化的都量化。评价运动员的水平,中国人的方式是说“场上表现积极,投篮很准,作风顽强,是球队主要得分手云云”,NBA的方式是“场均得A分,抢B个篮板,C次助攻,D次抢断,E次盖帽,F次失误,上场G分钟,投篮命中率为H,三分球命中率为I,罚篮命中率为J等等”。NBA创始的年代还没有电子计算机,但是所有的数据都被保留着,因为大家想用数据说话。
    这里我们讲一个篮球场上经典的量化分析的案例。
    篮球比赛中常常会发生“绝杀”。所以,如果双方比分差距很小(3分以内),在比赛结束前持有球权就很重要。如果你方持有球权,最后一球当然越晚投出越好,最好是压哨球,球进的同时比赛结束,完成绝杀。
    但是如果比赛还剩点时间,比方说45秒,每次进攻的时间是24秒,这样你就不能拿着球权把时间耗完。对方必然有一次进攻机会。那么留给对方多少时间合适呢?
    留给对方少于24秒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对方就有了绝杀的机会。所以肯定要多于24秒。那么多多少呢?
    多一点点,比方说1秒,也不合适,如果对方用完24秒并且投进,留给你的时间只有1秒。用1秒来进攻显然太少了。
    那么多多少是最合适的?
    有人对大量激烈比赛中最后剩余的时间和持球方的得失分比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找到一个数字:33。
    当你方持有球权,而比赛剩34秒,对比比赛只剩32秒,你方的赢分预期多了差不多有1分。毫无疑问,这是决定胜败的1分。
    现在,这在NBA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当比赛打到最后关头不分胜败,一支优秀球队一定会设法在还剩33秒时去投篮,留给对方一次进攻,并且自己还有最后绝杀对手的机会。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