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投机的一些体会(1)
时间:2014/1/13

 

投机的一些体会(1)
2007年9月13日
 
和那些专业投机的朋友聊起股票,或者是不大懂股票的朋友问起股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买什么股票”或者“买什么基金”,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我要买多少?”
 
因为“买多少”的问题去问别人似乎是很愚蠢的,别人怎么知道你有多少钱,怎么知道你的钱可以长投还是过段时间要用,怎么知道你可以承担多少风险,怎么知道你输了以后是一笑了之还是要去跳楼?总之“买多少”的问题总是要自己解决的。
 
站在成功的投机决策的角度看,“买多少”和“买什么”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甚至“买多少”是更加重要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买什么”是精选个股,“买多少”是资产配置。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才能构建成功的投资组合。你不去问别人“我要买多少”,自己也是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的。
 
很多个人投资者觉得自己做不过基金,其实在面对“买多少”的问题的时候,基金经理也是不怎么样的。如果投资组合中可以选择持有一部分现金,“买多少”的问题就变成了保持多少仓位的问题。今年以来有一个现象,就是主动型的开放式基金都做不过指数基金和ETF。这个现象是很有趣的,因为指数基金是最“傻”的基金,只要买和指数构成一样的股票就可以了,甚至用电脑程序就可以完成,不需要人动脑筋的。而那么多厉害的基金经理动足脑筋却比不过,主要原因就是指数基金和ETF永远满仓,而那些主动型的开放式基金仓位总是不大满的。另外配置型的基金明显不如股票型的基金。你去买配置型基金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在股票市场好的时候它会都买股票,股票市场不好的时候它会买债券,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它不管股票好不好的时候总是这么个比例,有的时候甚至还做“倒蓬头”,就是股票好的时候它买的股票少,等股票差了它反而买得多。既然今年以来股票一直都好,为什么它不全买股票呢?如果配置型基金全买成股票,成绩应该不比股票型基金差的。
 
以上两个比较说明了下面两个问题:
一、对基金来说,仓位重不重比选股更重要,更决定业绩。
二、基金经理在选择放多重的仓位方面也并不在行。
 
我前段时间算了算今年自己的表现,跑赢沪深300指数一点点,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经常满仓,只在“5.30”后面一段时间是空的,但是不久又满了。大牛市里满仓是最正确的“买多少”的仓位决策。我也算过我管理的公司投资组合的表现,凡是敢于满仓操作的时间段都跟上了指数,而“回避风险”的阶段就落后指数一大段。
 
再来谈谈选择投资品种的问题。最近我在总结投机方面经验教训的时候,感觉先从“买多少”的角度去想,复杂的问题有时会变得容易许多。这些体会对那些有很多内幕消息(比方说网上最近暴光的“刘芳”)的人,或者只愿意听别人消息买卖股票的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我相信在牛市当中大多数投资者都和我一样,符合下面四条规律:
一、买到过很多大牛股。
二、大部分的大牛股都因为买得太少或卖得太早而被错过。错过的永远比抓住的多。
三、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少数几只重仓并暴涨的牛股。其他的交易没赚多少钱。
四、如果把所有的钱压在任何一只牛股上,从头拿到底,利润比现在要多很多。
 
有几类投资者是不符合上面的四条规律的:一类是只做短线和超短线的;一类是绝对分散投资从不重仓的(属于来玩的);还有就是至今仍然重仓被套还亏钱的。
 
这四条规律说明了什么?
 
那些买过而又被错过的大牛股,除了让你心里更堵一点以外,没有带来任何东西。一只股票如果只占1%的仓位,那么即使涨10倍对总的利润贡献也是有限的,最多只是让你心里得意一点而已。我们只需要关心那些重仓的大牛股,只有这些股票带来最多的利润。
 
一只股票会不会成为牛股,是要去分析的(有很多选股的方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书多得可以装得下十个图书馆,还有听消息的),当然分析了也不一定管用,事先没有人会知道。但是你要不要去重仓是你自己最知道的,也就是说“买多少”是你心里最应该想清楚的。有些投资者选股的分析工作做了很多,却在“买多少”的问题上没主意。
 
我想,在做完一些投资品种的分析后,应该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这个东西我最多会买多少?是10%、20%,还是50%甚至100%(如果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话)?如果它没有照自己的预想的走势发展,能不能坚持?如果涨了一点,会不会急于兑现?说到底,就是一个“买多少”的问题。
 
这其实是对分析的一个最好的检验,如果分析错了,那么押得越多亏得越多。不敢押的,看都不用去看它。同时这还涉及到了风险控制、赢利预期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回答“买多少”,要把很多问题都考虑周全。
 
再回到那四条规律。很多错过的牛股其实本来就和你是没什么关系的,你没打算买很多,也就是不敢押,错过是很正常的。另外一些押了但是没太大信心的,等于不押。
 
所以这四条规律得出的结论就是:只做那些你敢买很多的股票,但是要大胆押,并且把利润吃足。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是赢家。也就是说看准的一定要抓住,其他可以不理。
 
我在今年年初就犯了一个错误,当时我看好券商股,后来事实证明都是上半年的大牛股,但是一则我买得太少,总的只有30%,二是退出太早。下半年吸取了一点教训,前两个月看好银行和有色金属,在这两个板块上押了70%,还算比较成功。
 
那些听消息听来的,如果没有前因后果,或者事实不清、逻辑不通,想来也是不敢“买很多”的,可以一概不理。
 
有些朋友不是专门搞投机的,问我推荐什么股票,我向他们推荐ETF和指数基金。因为我推荐任何股票,我都不知道他们敢“买多少”,如果只买一点,那么对他们的利润没有多少帮助,说不说都一样,如果敢买很多,单凭我一句话就可以买很多,我会认为他从不自己思考而不适合做投机。当不知道买什么的时候,只要确信牛市可以持续,几可以满仓买ETF或指数基金,因为指数总是会向上的。如果不相信牛市可以持续,那么拿钞票存银行甚至藏在床底下都好过买任何股票。
 
 
2010年12月6日的补充:
    我在前文中强调的买多少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出手定要重仓”的误解。其实“买多少”是一种思维方法。
    在实践当中,只有很少的时候有很少的品种让人有100%的信心去重仓买入,多数时候都象一个硬币的两面,有优点有缺点,这种时候考虑一下买多少能帮助解决问题。
    当我们对一项投资有100%的信心,盈利的可能巨大且不会亏损,或者在亏损很小的情况下可以迅速脱身的,也没有很大的机会成本,那应该重仓投入,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还是应该劝诫一下自己,在有这么大的信心之前,最好多冷静的想一想,是否真的一切都这么好?或者不妨从下面的步骤开始。
    多数投资机会看上去大部分都很好,但也有几条缺点或是不确定因素,这种情况下也不必完全否定,可以买一点试试看,等它变得更好的时候再加,或者等赚了钱以后拿赚到的利润再加(这样做要注意万一情形不利,在利润被抹平前赶紧撤退)。实际上,对于那些一眼看上去非常好的机会我也是这么处理的,因为过分乐观的时候很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不利因素。时间会让过分乐观的情绪熄灭,从而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在看清了那些不利因素后如果信心依然很强,我会把它归入前一类,重仓持有,一般来说这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它的价格并没有按照原先预想的去发展。也就是说当我被套牢三个月以上仍然信心百倍,可以考虑加重仓了。
    还有一类投资机会,只有某一项特别特别突出,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听说了某家公司可能要重组,某只股票可能要高送股,某家公司业绩可能大爆发。这适合所有听消息的操作。对于这类我会用更少的钱去参与一下,主要是发挥一下娱乐精神,而从来不会指望从这类机会上赚大钱。
    “买多少”应该和信心成正比。
打印】【关闭